云场馆年终报告
我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成绩已经在项目开发历程总结说明了,就不多逼逼。这份年终报告主要针对的是云场馆项目今年遇到的问题来阐述。
定位问题:
云场馆的定位需要尽快确认下来,我说的是最核心的定位。我们要为客户提供什么?怎么在市场上吃下份额?要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,我认为我们一开始是有自己定位的,但是被项目搞得焦头烂额,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。
下面我主要分为两部分来说明:
第一个需要明确我们最想要拿下哪些客户?这些客户的最主要痛点是什么?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我们有什么资源可以支持我们拿下市场份额?
第二个需要确认的是我们是想要用关系去拿下客户?还是想要用产品去拿下客户?
第一部分:
我们现在的主要客户是百校项目,这些客户的主要都是需求多媒体部分的控制,而关于设备部分控制是比较少的。诸如每个项目都需要灯光控制,LED大屏控制,音响控制,而体育设备的控制并不是每个项目都有,有的话也很少。
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体育设施设备,这里面的核心是座椅和看台。以此看来,我们和多媒体完全不着边。这导致什么?基本需要外协。以此可见,百校项目完全可以放弃,因为和我们的定位不符合,我们一开始设计的领先慧馆家智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:
- 场馆管控:包括场馆监控、模式转换、体育设备管理、非体育设备管理(空调与灯光)
- 养护商城:包括售后服务、商城中心
- 养护学堂:包括最新行业资讯、设备操作知识与养护知识
- 员工管理
可以看见完全没有多媒体方面的设计。那百校项目又这么大,这是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出问题?还是市场的问题?
如果是我们定位问题,那么这个属于重大失误,说明在一开始设计系统的时候,完全没有进行市场调研,完全不了解市场的痛点。
如果是市场问题,那么百校项目就不要接,不要去做,因为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。
第二部分:
现在来说说我们想要用关系拿下客户?还是想要用产品拿下客户?
我首先需要说明的是,这两者不是对立关系。而是侧重点的问题,这两者花费的成本我认为都差不多,那么选择哪一条路是需要思考的。
首先说说靠关系拿下客户,这条路的侧重点就主要是打好客户关系了,怎么打好关系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。我想要说的是,这条路的产品要怎么交付?
主要是外协,做资源整合商和中间商,也就是润声老刘那条路子。
我们直接找技术厂家帮我们开发,这个技术路径是宝业恒,河北宏康集团走的技术路径,从多媒体中控系统演变而来的多功能体育馆中控系统。(注意:本文不聊具体的技术路径。宏康集团会在下文在说明,因为和我们很像。)
我们当技术二道贩子,赚取中间商的差价。这部分的重点就是在关系了,因为我们有渠道,没有技术。而技术厂家有技术,没有渠道,我们和他们互补。
优点是可以快速拿下市场,前期投入成本不高。
当然缺点也很明显,我们的渠道关系够硬吗?要是哪一天技术厂家也有渠道了,不鸟我们了怎么办?而且利润也不多,因为只是赚取中间商差价。
接下来说一下靠产品拿下客户,这条路就需要我们自己组建技术团体,并且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。首先最重要的是产品规划一定不能错,因为走错了弯路,花的冤枉钱不是我们这种没融资的小公司能够承受的。
这个需要产品经理牛逼一点,技术团队至少需要一个大牛。一方面能够打磨好产品细节,把控好产品方向。另一方面有技术大牛可以带领团队实现这个产品,毕竟好产品实现不了,都是吹牛逼。
优点就是有自己的壁垒,竞争对手想要来吃一口市场份额,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产品打得过我们吗?而且后续的成本会比较低,先发优势明显,龙头老大还是可以竞争一下的。
缺点就是前期投入成本过高,我看悬。而且目前团队里面个个水货,产品不是好产品,技术不是好技术,完犊子。
部门墙问题:
主要体现在沟通不畅,协作困难,都按照各自部门的规则办事,不考虑公司整体利益。但是不让客户满意,他会考虑这是哪个部门的问题吗?他会觉得是整个公司不行,整个公司垃圾。
我们从具体项目来分析一下:
当一个新项目来的时候,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?最需要的是需求分析,分析这个项目客户有什么需求,我们能不能做?确定好需求后,第一件事就是撰写需求文档,这个需求文档,不单单是只有智能化部分的需求文档,而是整个项目的需求文档,这个文档至少要包括:
- 项目是什么?项目的场景是什么?(一两句话写清楚项目需要哪些东西,涉及到哪些部门)
- 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大概应该怎么做?
- 方案设计阶段结束后就需要进入干活阶段了,工作排期表要有吧,还有设备购买的排期表等等,这些一箩筐的罗列下来,让所有参与人员都看到,都清楚目标,清楚自己要干啥。
- 实施阶段大概应该怎么做?
为什么要需求文档?因为有了需求文档,目标就会清晰,不会因为中间又漏了什么需求而导致项目乱套。干活的只认需求文档,就像古代的士兵只认兵符。
如何打破部门墙问题?部门墙问题无法避免的,初创公司大多使用扁平化的工作流程,不称总不叫哥,大家都是平等的。目前公司实现不了扁平化机制,要实现,不得开除一堆人。
不过关于部门墙问题,我认为有一个案例可以参考一下:
华为的铁三角:客户经理-解决方案专家-交付专家。
河北宏康体育集团
和我们像不像?完全是我们的翻版,那么为什么要说这家公司呢?
首先曼巴星球做的事情相信大家也清楚,就是做多功能体育设备控制的。而曼巴星球是宏康体育旗下,虽然说股权上看不清楚他们的控制关系,但是还是有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的。
而曼巴星球又与广州欧轩智能场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这里面的股权关系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,主要说明的是这家公司走的路和我们一样,并且他们走得比我们快。有趣的是他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基于多媒体系统,具体情况不细聊,毕竟竞品分析不是我的工作。
贴一下人家官网:
欧轩: https://www.ouxuanzhineng.cn/
曼巴星球的链接给挂掉了,就不贴了。
终话
以上仅以个人看法与建议,而且有很多问题都是基于我自己的想象,如果没有问题,就当我瞎逼逼。站在00后年轻人的角度,最需要的是团队氛围感和不画饼,所谓的办公室政治,不要出现。我更希望与团队和管理者以真诚的方式来交流,不服就界限分明,服了就赴汤蹈火。
总而言之,整个项目需要避免老油条现象。
- 技术不要专业术语满天飞,不讲人话,喜欢说一些高大上的词汇来显示自己的技术实力。需要放下技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,善于沟通。
- 产品不要为了迎合领导,会议上夸下海口,各种保证能实现,会后跑去找技术许愿。